中国法律博客
ChinaLegalBlog.com
护法修罗: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媒体来源: 阿修的法律研习所

从2001年入广外任教,至今8年有余。在这八年教学生涯中,从初期被学生投诉,到最近被推荐为“青年教学十佳”(因科研成果不够最终未入选,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评教学十佳还是科研十佳。但我还是非常感谢法学院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信任),在学生之中薄有口碑,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察古可以知今,鉴往可以知来。岁末年终,无所事事,乃对自己从教八年之得失略作整理与反思,既可警醒自己,亦可求教于同道中人,不亦乐乎?

一、从教前之准备

 

在参加工作以前,并不知道自己将从事教师职业。所谓准备,不过无意识之行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里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都是跟着感觉走,除了按照学校的课表上课,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我亦如是。好在那时的武大,得刘道玉校长改革之余荫,学分制已经推行,学生选课有很强的自主性,加之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得以选修或旁听像哲学系赵林老师的《西方哲学漫步》、邓晓芒老师的《黑格尔辩证法》,文学系唐老师的《大学语文》等有趣有益的课程。此外,我也是讲座的狂热爱好者,凡有讲座,不管听得懂听不懂,我是一定要去凑热闹的。而在武大这样的名校,是从来不缺乏好的讲座的。除了本校的一批少壮派教师如赵林、李工真老师的讲座外,杜维明、陶景洲、杨良宜、司玉琢、梁西等名家大师的讲座也听得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杨良宜老师的讲座,不仅有讲座听,还有赠书,见者有份。另外有点印象的就是教我们《美国宪法概论》的福布莱特学者科芙勒女士,她的课我没什么印象了,但她赠送的一套汉译美国法学精要,却是我书架上经常翻阅的书之一。那时我还是个穷学生,没钱买书。有人送书,自然是饥不择食,如获至宝了。

现在想来,大学时选修的这些课程,听过的这些讲座,对于我从教应该不无助益呢。但真正直接相关的经验,却来自自己的勤工俭学活动。本科阶段,为了实现经济独立,我在华师旁边的一个家教中心报名担任兼职家庭教师。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我就上岗了。我的学生是一个高三学生,住在汉阳。我每个周末晚上从珞珈山坐519去,很晚回。主要任务是辅导他的文科。那个学生很听话,家长对我也很客气,但教学效果如何,我却不知道。大约两三个月后,辅导就结束了。不知道他考上了没有。想来应该考上了吧?

研一时,经师兄迟德强(现为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介绍,我为中建三局武汉某建筑公司老总的公子担任家教。该公子上初二,顽劣异常,对我抵触情绪很强。我决定先跟他培养感情,再展开教学活动。他喜欢下军棋,我就陪他下棋。经常是教一会,玩一会,慢慢的,他对我不再抵触了,见面也会喊我老师。但好景不长,她妈妈发现我竟然跟孩子聊天,玩,认为我不负责任,就把我炒了。我也觉得教她的孩子劳心劳力,懒得解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是不知道那个小家伙后来怎么样了?看得出来,小家伙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这大半是他父母强迫的结果,另外就是他们家耳濡目染的家风所致。我注意到,尽管他们家在武昌最繁华的中南路,但偌大160平米的房子,布置得富丽堂皇,却连个书房书桌书柜都没有。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小孩子怎么会喜欢读书呢?

后来,还是在迟师兄的介绍下,我先后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和武大成教学院担任代课教师,这些经历对我来讲,主要是赚钱谋生,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倒是我,从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对于课程的组织,结构,条理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于我后来求职时试讲帮助很大,无论是在华师,还是广外,扬州大学,面试的领导和老师都是很满意的。但是我最终选择了广外。本世纪初的就业状况还没有现在这么严峻,每个优秀学生手里都至少3-4个offer,反复权衡才做出最终决定。刚刚看到南都的消息,说华工115名博士推迟毕业,以避开就业高峰。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

 

二、广外八年

 

2001年入广外任教以来,主要讲授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法和宪法三门课程。此外,偶尔也上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税法、服务贸易法、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等课程,但主要是前三门课程。虽然总的来说,课程上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但也不是没门课程都令自己满意。个人最满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法课程,特别是自己开的全校通选课,因为限制较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个人感觉上课时最舒畅。但我最用心的课程却是宪法。不仅因为自己的专业是国际法,因此上宪法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且因为我逐渐意识到宪法课程在本科法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进而意识到偶然地涉足宪法学可能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和启示,当我发现像狄骥,亨金、劳特派特、凯尔逊等大师都是兼通国际法和宪法时,我决定听从命运的召唤,虽然我不敢期望自己取得多大成就,但我坚信这条路径的正确性。另外,稍显狂妄地说,在广外,可能没有哪个教师有我这样的抱负:做广外学生的法学领路人!我不想当官,也无意成名成家,如果能够引领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法律之门,为中国的法治事业添砖加瓦,此平生之愿也。这八年来,远强、石璟、丹萍、吴迪等同学的出现,坚定了我继续埋首宪法教学的信念。也许他们以后会改变,但只要能多在一名法学毕业生心中播下法治的火种,中国的未来就多一份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法学教育对于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人治猖獗的今天,要坚持传播自由、民主、法治的理想殊为不易。但“树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旅人较少的那一条。”我知道没有人会为此向我颁发奖章,但我做这些从来不是为了荣誉,而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以及我的孩子将来可以生活在一个富裕而有尊严的社会。远强等同学已经进入政法系统,我希望有更多像远强一样的同学可以进入政法系统,给我们这个古老的专制机器换换血。通过教育,从内部改造我们的国家,是每一个怀抱民主、法治理想的知识分子的梦想。嘻嘻,现在看来,真的是一个越来越难实现的梦想。

下面侧重以本学期的宪法教学为分析对象。我的宪法课程包括三个环节:课堂讲授;研究性教学和第二课堂。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

1、宪法价值论。主要通过对宪政与法治在中国的历史性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分析,使各位新同学树立一种学习法律与法学的使命感;通过对孙志刚案、齐玉玲、李慧娟案中法律人的尴尬和悲剧的分析,使各位同学认识到法治之路的艰巨性,树立法律职业的庄严感。同时,通过案例与文本分析,使各位新同学初步了解宪法与民主、宪法与自由、宪法与正义(公平)、宪法与秩序诸价值的关联。

2、宪法方法论。这一部分我并没有像一般的法学方法论作者一样去介绍各种宪法的立法技术、解释方法,而侧重介绍学习和研究宪法与法律的一般方法,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学习与研究宪法中的运用;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3、宪法本体论或功能论。主要以宪法的功能为线索,从规范政府权力出发,结合英法美三国宪法之变迁,介绍三国如何根据本国国情逐步确立本国政权组织之形式,并剖析了英法美三国政制的不同特点与缺陷;从保障公民权利出发,结合对《国际人权宪章》、中美两国宪法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人权的国内保障与国际保障,并就中国宪法关于中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规定的可能演进做了科学预测。

4、宪法变迁论。此部分力图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各国宪法及政制之变迁,外国宪法部分主要探讨了英法美三国宪法与制度变迁,特别是美国宪法之变迁。中国宪法部分则通过对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与党主立宪三阶段中国宪法文本的梳理与比较,与及对诞生这些宪法文本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的分析,重新评价了1982年宪法的性质与历史地位。当然,最后,依然是基于对中国宪法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1982宪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预测。正如我在2002年指出中国应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如今正逐步实现一样,我相信中国必将逐步由党主立宪回归到民主立宪,中国宪法的内容将逐步确立如罢工自由,迁徙自由,言论、结社自由等公民的基本自由与权利。这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分析,不是算命。我期望自己的分析能够让一些同学坚定投身法治事业的信心。这一部分有两点比较遗憾:一是由于英国宪法的特点,使得介绍英国宪法的内容及其发展非常困难,而我对此又缺乏研究,结果只能依赖教材和一些网上的资料;二是本来想向同学们介绍日本、韩国、苏东宪政转型的经验,包括台湾宪政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本人对此虽然略有研究,但不系统,所以介绍时只是一鳞半爪,浮光掠影。这两点遗憾希望以后可以弥补。有可能的话我会自费去台湾考察。

(二)研究性教学

我在本学期宪法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项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宪法课程中的运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设计

虽然现在法学界又在一窝蜂地搞所谓实践性教学,但我认为,法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强调法学的理论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仍具有其必要性。由于法律与法学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在法律实践中,任何一个法律问题的处理都离不开法条的解释和运用,而这就要求运用法律的人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鉴于目前法学教育的主体部分还是本科生教育,因此在本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至于可行性,我认为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的推广运用,很多同学已经具备了专题研究的经验,而大多数同学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与信息检索技能,具备了专题研究的技术基础。最后,由于现在的宪法教材基本都是百科全书式的通说,这就给专题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指引。当然,最关键的是,本人为此做了相当精心的准备,嘿嘿。

首先是研究性教学的规模和题材的选择。鉴于宪法课是大一新生课程,全部采用研究性教学有点不切实际。所以我决定在学期末最后一个月实施研究性教学。但在学期之初,我就做出了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指引:(1)通读宪法教材。(2)阅读三本宪法经典和三本法学启蒙读物。(3)通告了研究性教学的安排和选题。(4)划分了每个班的宪法课题研究小组。(5)推荐了相关的宪法资源。

在研究性教学的选题上,我选择了比较容易入手的中国宪法题材。大致以1982宪法的结构为依据,我设置了6个宪法研究课题:甲、中国的立法系统研究;乙、中国的行政系统研究;丙、中国的司法系统研究;丁、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戊、中国公民的宪法权利研究;己、中国公民的宪法义务研究。

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前期研究;PPT展示与点评;最终课题研究报告。在前期研究阶段,我基本不参与,主要是提供一些研究指引和建议,或者回答提问。而在PPT展示环节,我针对小组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深入细致的点评,着重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改正。而最终的课题研究报告则是我进行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

2、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在前期研究环节,由于我未严格要求各班将分组情况上报并固定小组成员,导致部分班级和小组随意变动成员组成的情况,另一个忽视了的问题就是某些小组由于未按照要求产生组长,导致课题研究无法有效开展,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看来我对90后同学缺乏了解,低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对课题研究进展的影响。这个环节以后要做两点改进:一是明确各班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和成员名单,以便教学的组织和开展以及教师评价。二是针对90后的特点,对组长和小组成员实行差别评分制,但差别不要太大,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又不致使他们因为争当组长而产生矛盾。

在PPT展示环节,某些小组和同学的表现相当抢眼,也有部分小组和同学表现欠佳。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很多小组和同学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每个人都想当组长和发言人,而不愿做资料收集与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缺乏与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信息交流。(2)缺乏基本的演讲与口才训练,不善于与观众互动。(3)严重缺乏社交礼仪。(4)普遍缺乏时间观念。不守时,超时现象非常严重。对此,我除了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增加演讲与口才训练、学习人际交往的礼仪之外,也表达了失望和期待。当然,我自己作为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者,也有值得反思之处。由于我未严格限定和控制PPT展示时间,导致部分班级、部分小组的展示时间不够或受到挤压,这影响了评价的公平性。以后,我一定要争取做个严师,而不是“好说话的老师”。

 

从最终提交的课题研究报告来看,绝大多数小组和同学能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及时补充、调整或修改了相关资料。令我意外的是,有个被我批评较多的小组最后提交的课题报告却是最优秀的,而在PPT展示环节表现抢眼的一个组却基本没有什么进步。这正验证了我在课堂上说过的话:“pay more,gain more.”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竞赛,不要计较在某个阶段、某次比赛中的得失。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成长,这样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enjoy the process!

 

3、  学生的研究心得摘录

09法5中国的司法系统课题组:

司法是法律适用的最重要的形式。作为学习法学的学生,其实我们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了解并不多。尤其是作为初学者,现时学习的都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现实的制度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对学了的理论知识产生怀疑,甚至对书本中的知识感到似懂非懂。在这一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我国的司法制度。我们主要从我国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当代司法制度的内容和弊端这些方面研究我国的司法制度。从中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司法,在实务方面更深入地认识法律,之前的一些小疑问也得到了解决,感觉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更有底了。

09级民商法中国的行政系统课题组:

第一,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小组的组织与管理做得不好。首先大家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在任务分配(包括宪法课堂PPT展示)上也不够合理,结合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与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后悔莫及,必会从此次教训中吸取经验;

第二,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缺乏合理性,也跟我们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有关,组员们收集的资料很多有重叠。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导致课题报告的内容紧凑型不足,结构混乱,而这也与我们把课题研究范围定得太大有关;

第三,    对于“中国的行政系统”这一课题研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没有很好地理解我国的政府体制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与个人学识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多花时间去研究,不够认真;

第四,    在宪法课堂PPT展示以后,小组成员都认识自己的不足与亟待改善之处,大家都在努力改变,时间会证明我们的决心。

09法3中国公民的宪法义务课题组: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宪法义务的具体内涵;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我们认识到现行宪法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通过具体法条的剖析,理解了现行宪法突出的特点——权利义务的辩证统一性;通过对相关社会热点的讨论与分析,更好地把握了现行宪法的实际意义,意识到我国宪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小组不仅学到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学会珍惜、重视每一个队员作出的努力和付出。

说实在话,在这次教改实验过程中,我心里是有几分忐忑不安的。但看到各位同学的心得与感言,我悬着的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能够让各位同学通过自主研究这种方式有所进步和成长,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开心的事。

 

 


姓名:护法修罗   博客网址:axiu.fyfz.cn   时间:2010-1-19 16:06:00
转载,没问题。我的版权声明里早就授权了,呵呵。

姓名:护法修罗   博客网址:axiu.fyfz.cn   时间:2010-1-19 16:02:00
你的建议很好,如果我还有机会教宪法的话,我一定会改进的。

姓名:护法修罗   博客网址:axiu.fyfz.cn   时间:2010-1-19 15:59:00
af同学:欢迎留言!对于你提到的法学教育的应试的不公平性,也是我关注的现行法学教育的弊端。所以我才要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将你们的出勤、读书笔记与课题研究作为平时成绩评分依据,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平时不读书,考前抱佛脚的现象。
    从你的留言里,我很高兴你看到你的自省精神。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够自觉学习,而不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学习。

姓名:af   博客网址:af.fyfz.cn   时间:2010-1-19 15:26:00
老师,您好。我也是这学期上您宪法课的一名大一学生,看完您这篇算是期末总结的文章,我突然感触也颇多。鉴于明天就要考宪法了,还是有点担心,也算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残留下来的以个弊病吧。学习和考试总是分得不开,好像之前所学的都是为了考试,考试前所总结的或复习的也还是为了考试。这样下来,只会觉得一学期下来确实学进去的并不是很多,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好好学。
    但是,对于老师的课堂,我更多的体会是,一种使命感,就像老师所说的,要同学坚定投身法治事业的信心。我想,我是有这么一种信心,主要还是受老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抨击和犀利言论的启发,很多同学会认为说大学老师不应该总是在课堂上批判政府等等,可是我却觉得,这种批判有时是一种无奈,有时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们去付诸行动努力改变这种社会不公,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另外讲到对宪法经典的阅读和启蒙性读物的阅读,我更是深感惭愧,大一不懂得珍惜闲暇的时光捧读经典,到期末又觉得十分后悔,希望能在寒假或接下来日子认真地再读。对于课题研究,我想在这提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本人也又参与或者说绝大部分地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可是很惭愧地说,真正的研究倒是算不上,我相信很多组和我们组一样,其实就是在展示前一个星期左右上网找了很多的资料然后匆忙的整理就是所谓的PPT展示和论文了,然后从展示效果来看,很多都是华而不实,真正算的上是研究的也不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90后的一种浮躁吧,虽然我也得承认,我也是90后,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至于后面的结题报告,我是班上的学委,也负责收结题报告,在收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老师您所说的,有些组对于结题也只能算是一个应付了事的过程,善始善终的很少。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也是90后学生的浮躁和功利的另一种体现吧。但是,我想老师也不会轻视90后学生的很多能力,只是我想,在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下,加之以广外本身就繁杂喧哗的环境,很多的学生都很难沉得下心来好好地对待学习,这也是我进入广外半年来的体会。我想课题研究的形式和出发点都是很好的,同学们缺乏的只是一种态度,至于要怎么改变这种态度,想必也是老师您所要关注的。不过,当然更多的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另外,我还有一个建议便是,如果老师能在上课的时候留点时间给同学们,让同学对一些不懂的问题可以自由发问,或者说对一些社会现象说说看法,会不会更助于老师对我们的了解和改进课堂呢?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转载老师您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班同学好好思考一下,沉淀一下。
    同时,也谢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
媒体来源:[文章]
(C) 阿修的法律研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