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博客
ChinaLegalBlog.com
护法修罗:始作俑者语义之流变——答十年爱与诚
媒体来源: 阿修的法律研习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我在《读书方法漫谈》一文中,使用了“始作俑者”一词来指代自己(倡议善用本校师资的行为)。博友十年爱与诚兄对此提出批评,

 

昵称:十年爱与诚 博客:xiaosong925.fyfz.cn 时间:2010-4-12 20:41:00
“始作俑者”属于谬用,带头干坏事才这样用,你带头干的是好事,不应该用这个词。
我当时答复如下,

 

 

昵称:护法修罗 博客:axiu.fyfz.cn 时间:2010-4-13 9:35:00
十年兄:谢谢你的批评。始作俑者一语,出自《孟子》。孔子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对此句的解释,一般人将其理解为“開始作俑来殉葬的人,他會断子绝孙沒有後人。”,从而引申出以“始作俑者”來比喻第一個做某種壞事的人或開某種惡劣風氣的人。
但我认为这是对孔子原意的曲解。从句式上讲,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从解释学上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于俑殉代替人殉,应该认为是时代的进步,符合孔子的一贯主张。因此,孔子此语应被解释为是对始作俑者表达的是肯定的态度。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始作俑者一词。
对于儒家经典,我认为应从原点出发,不应盲从后来被异化的观点。
但我对自己的答复仍然存有疑问。这点疑问促使我去查阅有关元典和学术著作,终于大致弄清了“始作俑者”的真实含义。

 

一、始作俑者的出处

始作俑者的最早出处,应该是《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这里,孟子其实是转述孔子的话。我们知道,孔子他老人家述而不作,其传世之作《诗》、《书》、《礼》、《乐》《易》、《春秋》,前四者属于编纂,而《易》乃周人旧作,《春秋》属修史。真正记载和体现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但《论语》也不过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谈话(不是语录,而是谈话,或者说对话更确切些),所以要切实理解孔子此语的含义,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孟子的解释,更不能仅仅依赖后来的腐儒们对孔子的歪曲,而应该结合孔子的一贯思想、说这句话的具体语境与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做出合理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后人在援引孔子此语时,往往断章取义,甚至得出孔子反对俑殉,主张人殉的错误结论。实际上,依据孟子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俑殉的,但他更反对人殉!至于孔子为什么反对俑殉,我们需要结合殉葬制度的历史变迁和春秋时期的丧葬风习来考察。

二、人殉与俑殉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一般认为,人殉早于俑殉。(也有学者认为俑殉早于人殉,如朱熹:“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但朱熹这样的解释比较牵强,而且切入角度仅仅纠缠于略似人形与大似人,并将无后解释为没有后人,实在大谬不然!我认为这里的无后,不应该做没有后人的解释,而应该做没有后继者的解释。也即是说,孔子在这里并不是恶狠狠地诅咒,而是表达了对俑殉的批判和对后人的期望。)

人殉起于何时?《中国通史》说起于商,盛于商。我个人对此颇有怀疑。几大文明古国中,无论是古埃及的法老墓,还是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寝,还是中国商朝的王陵,都实行过人殉。甚至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殉做法仍不绝于史,但已经不常见了。可见,人殉制度是奴隶制度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把人(奴隶)作为财产(私有物)的观念基础之上。因此商以前的夏朝很可能也有人殉,只不过还不太普遍而已。这应该与夏朝的奴隶制经济还不发达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参观西汉南越王赵昩墓时,发现殉葬的不仅有奴隶,也有赵昩的几位妃嫔。这说明当时的南越国,应该还不像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是仍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从其殉葬的规模来看,只有区区十几人,与商朝的动辄几百人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南越国的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从殉人的身份看,妃嫔也在殉葬之列,这说明古代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但我猜测殉葬者应该不包括正室,而只是一般的妃嫔,而且应该是没有生产的妃嫔。不知道我的这个猜想有没有考古学上的支持?

(阿修批注:博物馆的这个展板有些错误:人殉制度是商朝奴隶制度的特征,但不是周朝奴隶制度的特征。周朝奉行的是与商朝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与殉葬风俗,参见后文,此外,这里的女性殉人身份应该不是夫人,而是妃嫔。)

 然而周代的殉葬制度与商朝有根本性的变化。出于敬天保民、重农节俭的治国理念,周朝废除了人殉的陋习。《论语》中说到: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商的统治者崇尚鬼神和暴力,以压制奴隶们的反抗,而周的统治者则创建礼制,使用礼教、文教来教导和驯化人民,不提倡鬼神天命之说。
周朝的丧葬改革以节俭、民本为念。祭祀最隆重的也只是用猪牛羊(即“三牲”);国王、贵族死后也不再杀死奴隶来殉葬,而是用草人、土车殉葬。当然,可以想象,这种改革必然会遭到一些贵族的反对,而随着王权的削弱,诸侯的兴起,到春秋战国后期,人殉的陋习死灰复燃。更常见的则是以陶制的俑人来殉葬。有人说这标志着历史的进步,但孔子好像并不这样认为。他不知道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说。俑殉代替人殉,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杀死奴隶对于继承者已经不合算了。再有就是经过几百年的宣导,民为邦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统治者再肆意杀害奴隶,必然会受到孔子这样一些士的批判。假如孔子真的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样的话,应该是出于对恢复人殉的担忧。因为俑殉本质上是人殉制度的残余,孔子担心的,应该是俑殉这种风气可能导致商朝豪奢攀比、罔顾民命的恶劣社会风气重现。行文至此,我想,现在一些地方清明时烧纸人、纸钱祭祀先人,不也是这种丑陋的历史残余?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一些更环保、更有益的方式祭奠先人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始作俑者的本来含义的确是贬义。也就是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但语言的含义,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词义的褒贬,要根据大多数人的认识而定。今天,始作俑者被越来越多的人用做“带头干某件事的人”的含义,等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就好像明日黄花现在一般被写作昨日黄花一样。如果对比一下中国字典中某些词语的历史变迁,就会发现这是语文史上的一个常态。

最后,再次感谢十年兄的批评,使我得以就此问题深入思考。也欢迎各位博友指教。特别是JOANNA和酷吏。法博里,我最佩服他们两位的国学基础。

阿修,2010年4月于广外法律诊所办公室。

媒体来源:[文章]
(C) 阿修的法律研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