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篇报道,任何人就不难看出航班延误问题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了。我一直在借助媒体呼吁,航班延误矛盾不管有多么尖锐,乘客与航空公司服务人员冲突如何激烈,其解决该矛盾,减少此冲突并非难事。只要,国家民航局依照自己应有的职责,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出台一个统一的航班延误赔偿范围、标准和办法,长期以来,因航班延误发生伤人、毁物、占机、罢机、下跪、推下楼的事件一定会减少,甚至被杜绝。
可惜啊!国家民航局的态度,反过来让我们进一步的感到了,解决航班延误问题的路还有很长。因为,国家民航局的夏副局长的如下说法,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法律依据。尤其,对于飞机票上写明的时间说是关机门的时间,十分荒唐。全世界的机票上都写的是航班起飞时间,唯独到了夏副局长的嘴里,中国机票上的时间,就变成了关机门的时间。因此,不能不合理的怀疑,夏副局长的“航班起飞时间说”是在为航班延误合法化定调,是在为航班延误合理化找借口。
南方日报:民航夏副局长的回应让人气结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日前回应了飞机大量延误现象。副局长出面了,想必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前两周坐过一次航班,略有领教。下午4时半起飞,堂而皇之地就晚到了晚上9时。我之所以用“堂而皇之”说话,是因为机场广播里始终装聋作哑,没有任何通知,好像就是正常一样。回来时根本没有冀望正点,人家像是摸到了咱的心思,将计就计或曰顺水推舟,果真再晚了5个小时。
夏副局长就六大热点问题的第一个回应就让人气结。他说,据统计,中国民航航班的平均正常率一直保持在80%左右,在国际上属于中上等水平。这就是说,国际上也是这个德性,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外国航空如何咱不知道,只知道在咱们国土上,还是不要提统计数据为好,提了往往令人发笑。道理上讲,数据最具说服力,有那么点儿理性的味道,感性的东西在它面前往往自惭形秽。但在咱们这里,无论哪个领域,倘若不同部门发布相关事项的统计数据的话,相互“打架”早就成了习见的一景,见怪不怪了。民航的这个统计数据即便是真,对不起,《红楼梦》里早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至于“为什么统计数据与社会公众和旅客的感受有差异”,夏副局长的解释更有意思,他说主要原因是“机票上载明的航班时间是飞机关舱门时间,不是飞机起飞的时间;而飞机关闭舱门后,滑行到跑道,等到起飞指令起飞,还需要一段时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起来,民航方面真的是“宣传解释不够”啊,岂止不够,简直还根本没有起步!在任何一个航班时刻表上,在候机厅的屏幕上,时间标明的不都是“起飞”和“到达”吗?此前,有多少乘客会认为那时间指的是关舱门时间?“统计”一下吧。
搭乘民航航班,想来多数人图的就是一个快捷,或者因为事急。屡屡晚点,再加上晚得离谱,“怨”向胆边生就很自然了。我身边有一件事就很搞笑:去年同学20周年毕业聚会广州,两个河北的同学,差不多的出发时间,坐火车的已经到了,坐飞机的却还在机场候着没起飞呢,给聚会凭“空”增添了一则“花边”。航班延误诚然有不可抗拒的天气原因,但是必要的“善后”必须做好。各地的机场,近年来每每发生乘客因为航班延误引发难以控制的混乱事件,需要认真检讨。7月12日出版的第28期《三联生活周刊》,借广州白云机场“5·6事件”做了“航班延误背后”的封面专题,值得民航界人士一读。用代理过多起航空案的律师张起淮的话说,民航这么大的一个服务业,没有一个系统透明的告知制度,没有一个制度性的旅客投诉机制,赔偿无标准,所以双方冲突愈演愈烈。主笔吴琪就此给出了“大约目前最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信息透明化,因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
纵观整个六问六答,夏副局长处处理直气壮,问题全是客观的,独独没有主观上的任何自责,也就谈不上流露出丝毫愧意。这该是看了此则新闻的另一让人气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