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博客
ChinaLegalBlog.com
李杰:哥“拍”的不只是“黑灯”

  由于业余拍摄并上传北京市朝阳区多个楼盘的“黑灯照”,让爱调侃的“80后”的哥李杰在网上着实火了一把。在他看来,这些“黑灯照”和“住房空置率”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也很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履行一个网民的社会责任,出出名。而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他坦言,自己也有着在北京城拥有一套“格子”房的梦想……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今年27岁的北京的哥李杰,一下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偶然听说某网站举办“晒黑灯”活动的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北京市朝阳区多个楼盘的百余张“黑灯照”,不仅微博“人气”迅速提升,更是引来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黑灯照’刚上传没几天,我就接到了十几家媒体的电话”。李杰半开玩笑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并没有想到,一个“无房‘愤青’的‘穷嚷嚷’,竟然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为“黑灯照”“辩护”

 

  当住房空置成为一个为众人所诟病的现象后,“黑灯”成片的高楼照片,似乎成了能够与其直接联系的“罪证”。此外,举办“晒黑灯”活动网站所提供的丰厚奖品也自然获得了网民们的积极响应。

  不过,李杰拍“黑灯”的初衷,既不是冲着奖品去的,也并没有“揭黑”之意。

  “一开始,纯属个人爱好,想到如果能够拍下不少‘黑灯照’,我也会有种自豪感。”他对《法治周末》记者坦言,为了拍好“黑灯照”,他还花了3000余元,为自己配备了一台数码相机。

  但他的初衷在拍“黑灯”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8月7日、8月8日两个晚上的8点到10点,本应该是李杰驾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行、期望能够拉到更多“活儿”的时间段。但他一心一意地拍着“黑灯”,两天未入分文。

  李杰在朝阳区尽量挑选一些“豪宅”进行拍摄,“均价在3万元至4万元之间”。

  两个晚上下来,他收获颇丰。

  “照了300多张,最后挑出100多张,发到了微博上”。

  这些照片中的场景都颇为相似———夜空下,高楼几乎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少的几个窗口亮着黄色的灯光。

  李杰开始觉得,自己的照片“把更多的东西告诉大家”,是“对社会有益的”,更是“一个网民所肩负的责任”。

  很快,李杰的“黑灯照”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

  一些地产界人士和专家开始纷纷表示对“黑灯”与“住房空置率”关联的质疑。但此时的李杰却显得很“淡定”———尽管此时,诸如知名地产商听闻数量不断攀升的“黑灯照”后“笑喷了”的消息已经传到他的耳中。

  “‘黑灯’和住房空置率确实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房子黑灯了,但可能是业主的第二套房,不能说是空置啊,也不一定就印证了‘有钱人在囤房’一说。”嘿嘿一笑之后,李杰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了他的疑问———不过,即使是精确的住房空置率数据出炉了,又如何呢?

 

  拍灯者的“格子”梦

 

  现在,关于“拍黑灯”的意义,李杰已然明了。

  “其实,也就是表达我们没房老百姓的一种态度。”他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一栋房子、究竟是否空置,而是落在了房子本身,比如,“少盖点豪宅,多盖点经济适用房行不行”?

  李杰没有留意,在自己微博的留言中,究竟褒贬之声所占的比例孰高孰低。不过,看到微博里不少的感谢之词,他总是很高兴,瞬间“有种当英雄的感觉”。而据他猜测,“感谢我的,都是买不起房子的人吧”。

  当“英雄”的感觉是李杰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之一。

  “即使网站的活动结束了,我也会接着拍。”李杰点了点头之后,回应了《法治周末》记者是否会继续“拍黑灯”的疑问。

  在他看来,上传“黑灯照”背后,是想“呼吁一下相关部门把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解决好”。更何况,他已经怀孕的妻子不仅从未抱怨过他因“拍黑灯”少挣了钱,反而还给他鼓励———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杰频频用“坚实的后院”来形容与他同为“80后”的妻子。

  在李杰眼中,妻子的包容难能可贵。因为户口在二环内的他,至今也没能在他了如指掌的北京城里买上房子。

  在做出租车司机之前,李杰学过钳工、会计、数控机房雕刻等技术,在一家金饰加工店工作过。

  成为“的哥”之后,他总喜欢在互联网企业的办公楼下“趴活”,但是,买房依旧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攒两三个世纪,差不多能买套房子了吧。”爱听相声的他很擅长“侃”。“我说啊,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买房。”

  李杰有些羡慕那些“洋洋得意”的“房奴”,无论他们每月要为了房子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生活质量,至少他们早早地“买”了房子。

  可是,即使是时光倒回10年,李杰家也未必买得起房子。“那时,我们听说中关村的房子每平方米8000元时,就吓了一跳”。之后,李杰和他的家人更是目睹房价“蹭蹭往上涨”,达到了对他们而言,遥不可及的高度。

  更令他感慨的是,有来自上海的乘客告诉他,“上海的房价比北京还要高”。

  这样的情形,李杰觉得不太符合情理。他的观念是,“房子是一个家,并不是商品”。李杰曾与家人住在有50年以上“年纪”的四合院里,与街坊们相处融洽。“谁家盖个棚子,大家都来出力。”如今,大家都住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生活现代化了,“却少了很多人情味儿”。

  尽管抱怨不少,但李杰的“格子”梦还在继续。“如果能有自己的房子,我想住在望京,路宽,开车舒服。”他笑了笑。

 

  “黑灯”换来“明灯”

 

  在没拍“黑灯”之前,李杰就是个“挺爱管闲事儿”的人。

  他向媒体就节水水龙头的使用情况提出过质疑;也曾骑着自行车“从天坛蹬到北四环”,一路向交通台“汇报”路面状况;还主动接送残疾人上下班……看到娱乐场所门口总停着一些公务车,他还产生过监督“公车私用”的想法。但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他一直未能拍到照片。

  而经过“拍黑灯”事件,李杰仿佛突然间被“点醒”———作为一个网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用他的话说,“黑灯”换来了一盏“明灯”。

  实际上,“拍黑灯”也并非李杰的首次“走红”。此前,因为常在网络公司楼下趴活,他获得了几家网络公司“第二司机”的称号。

  李杰丝毫不避讳自己想“出名”的愿望。但出名后究竟会带来什么,他并没有想清楚,也无从控制。不过,希望“把自己当做一个品牌来经营”的李杰,已经确定了一个很大的目标———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这可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他说。

  但是,社会影响力确实能换来一些钱。比如,名人代言一些产品。而这也是李杰的一个“梦想”———一个网民,能给自己“力挺”的网络公司锦上添花,这是李杰觉得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不过,尽管目前为止,一家公司也没找上门来,他也已然亮出了“门槛”———必须是他自己用过的、确认没问题的大品牌。“缺德的事儿我不干,万一又弄出个三聚氰胺的事儿可怎么办”?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李杰几次提到自己的“出名”与凤姐、芙蓉姐姐等网络红人的不同之处———“我是以正面人物出现的”。但是,李杰清楚得很,自己的定位并不意味着公众的认可,“这年头,当一正面人物太难了”。他调侃地说。

 

  来源:法治周末

媒体来源:[文章]
(C) 法治周末  法治影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