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博客
ChinaLegalBlog.com
心理咨询师让残疾人从“心”站立
媒体来源: 法制周报的BLOG

残疾人心理咨询师陈陵看到本报《16岁“板凳少年”求学记》深有感慨

 

  看完本报“板凳少年”报道泪流满面称残疾人更需心理关怀
  
  心理咨询师让残疾人从“心”站立

  本报见习记者何金燕文/图

  
  2010年12月19日,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积极乐观”的竞技精神给第十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2010年12月10日,湖南省长沙市心桥婚姻家庭维情咨询中心主任陈陵手捧本报,品读《16岁“板凳少年”求学记》的报道,仿佛重拾起自己30年前的记忆。小儿麻痹症让陈陵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直立行走,他也曾依靠板凳行走。
  
  因为身体的缺陷,残疾人的心理压力远远高于常人。为此,陈陵公开承诺将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尽快收拾心情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曾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赛
  
  “我是残疾人,我更了解他们的感受!”长沙市心桥婚姻家庭维情咨询中心主任陈陵坦承,他几乎是哭着读完《法制周报》12月10日登载的“板凳少年求学”一文的。
  
  贵楦求学的故事似乎重放了陈陵饱经风霜的人生电影。如今,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回想起年幼时依靠板凳行路的场景仍不免唏嘘感叹。
  
  1968年,陈陵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8个月大时,小儿麻痹症夺去了他的双腿。在10岁之前,陈陵都是借助小板凳行走:“我总是摔坏板凳。那几年,不知道用坏了多少凳子。而那孩子(小贵楦)的一对板凳竟用了8年。”
  
  年少时期的陈陵和“板凳少年”的理想是一样的——当作家。“我也喜欢鲁迅,欣赏他的抗争精神”。但比小贵楦幸运的是,陈陵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陈陵的学习就严格要求,他受到了正规的教育,得以博览群书、知识广博。正因为腿脚不便利,陈陵常被父母要求在家看书。上小学三年级时,陈陵已读完了四大名著、《三个火枪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巨著。
  
  在陈陵的印象中,回忆中最深刻的是学生时代的体育课,“每次上课,看到别的同学蹦蹦跳跳,我的自尊心都会受伤害,只能独自躲在角落默不作声。”那时的陈陵经常幻想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后来,陈陵用双拐替代板凳,能拄着拐杖打乒乓球。他曾代表学校参加怀化市残疾人乒乓球比赛并荣获了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怀化参加工作后,热爱体育的陈陵多次担任公司篮球赛的现场解说员。
  
  亲情关爱养成乐观性格
  
  “小时候,父母背着我到全国各地治病。他们的爱让我深有感触,残疾人家庭中付出最多的其实是父母!”陈陵认为,残疾人除了自身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其父母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残疾人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他们在对待残疾子女的态度上往往有两个极端:过分溺爱,或索性放弃。
  
  陈陵的父亲一生信奉中庸之道,他曾把自己涨工资的指标让给贫困家庭。“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爱心的熏陶。现在,只要能帮助别人,我都觉得快乐!”
  
  陈陵的同事金梅女士感叹,陈陵与很多残疾人相比是幸运的:“他乐观的性格能感染很多人,在心理咨询行业内的朋友都知道,残疾人要有好的精神状态,才会有好的家庭和事业。”
  
  陈陵反复强调,不管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要保持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和记者的交流中,他一直都面带微笑,让人察觉不出这个42岁的男人曾历经千辛万苦走到现在。
  
  2007年,陈陵辞去了在怀化某大型企业图书馆的工作,辗转来到长沙。到长沙后,他先后开过报刊亭和麻将馆。2009年,陈陵自考了法律专业并考取心理咨询师执照,“这一路走过来,从结婚到离婚到再婚,我妻儿都有了。收获了满满的爱,一生足矣!”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朋友对于拄着双拐行走的陈陵而言,有着更多现实意义:“我很幸运,在长沙结识了一帮新朋友,他们常接送我上下班和出行。”“我认为世上还是好人多。以前,我每天在图书馆工作,总受到同事的特殊照顾,而我更想去帮助像自己一样的残疾人群体,从事这行(心理咨询)让我看到了希望。”
  
  陈陵坦言,他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宣扬他心里文明的种子,让更多残疾人从“心”里站起来!
  
  快乐奉献来回报社会
  
  陈陵曾拄着双拐活跃在乒乓球场上,如果不是当时赛场上一个小小的失误,他或许能代表怀化市参加湖南省残运会。
  
  前段日子,观看第十届亚残运会的陈陵比常人有着更深的感慨。
  
  长沙市残联办公室副主任朱阳辉指出,多年来,市残联始终坚守“残健共荣、平等共享”的原则,既维护残疾人的正当权益,又要对残疾人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在朱阳辉提供的长沙市“十一五”期间残疾人自强模范、创业标兵、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中,记者看到了身残志坚者们快乐奉献的生活状态。“他们也是残疾人,一路艰辛走来却仍然回报着社会。”
  
  湖南省肢残协会副主席、湖南远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功1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终生残疾。如今,张立功的公司资产累计达一千余万元,他说:“知识是走向幸福的阶梯,奉献是通往快乐的桥梁。在追求知识和真理上,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平等。”
  
  雷锋纪念馆普通工人谭荒芳没有双手,却始终坚持做一颗闪光的“螺丝钉”,她常受邀到省内劳改农场、劳教所、戒毒中心等单位作报告。1995年,邵东籍劳教青年钟孟生给谭荒芳写信:“你失去了双手,却用这残疾的手为社会做着工作,我有一双健全的手,却用这双手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在你的面前我无地自容。”
  
  长沙市爱康盲人按摩院院长杨德才是长沙市第七中学的一名教师,双目失明的杨德才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了两年的课堂教学。他感言:幸福是走向成功的体验,需要心血和汗水来浇灌;幸福拒绝攀比,知足才能常乐。
  
  残疾人更需要心理关怀
  
  据了解,我国大约有80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6.3%。“残疾人往往伴有心理障碍或紊乱,他们的心理康复与疏导直接关系着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物质文明成果的程度,也关系着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长沙市心理学会办公室主任刘立京分析,为残疾人开展多种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必须理解、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积极开展医疗、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残疾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解负、心理上解压、精神上解困、生活上解难,让残疾人从心里‘站起来’。”
  
  “通过对残疾人的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练习,使其认知功能、情感障碍及不良行为得以改善,能勇敢并正确地面对残疾的事实,振奋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为社会作贡献。”陈陵坦承,将心比心,他更理解残疾人内心的感受和压力。
  
  长沙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熊慈明表示,为了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市残联将继续做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在不同时期为残疾人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知识讲座。
  
  “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我将为残疾人(残疾人家庭)提供义务心理咨询。”陈陵公开承诺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
  
  

媒体来源:[文章]
(C) 法制周报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