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缘何
检测不出蓄电池企业污染?
本报特约评论员 池墨
近期,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元凶是建在村里的一家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蓄电池企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家重点监管企业,环保部门在此前进行的多次环保检测中,却从未公布检出其有违规超排的现象。
对于环保局检测不出高污染蓄电池企业造成的污染,有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当地环保局的检测设备太差,根本就无法检测出污染成分;另一种假设是,环保局根本就未对该污染企业进行监测,或者是虽然监测到了污染,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左右,环保局只能选择视而不见。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搞招商引资,而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在招商时,捡到篮里就是菜,一些高耗能或污染企业乘虚而入,成为一些地方的座上宾,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如获至宝,要求监管部门为污染企业大开绿灯,因此,造成了污染企业在各地落地生根,结果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也严重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虽然污染企业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财政收入,但是,地方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从长远来看,地方还要为治理污染花费巨额的资金,这种教训已有先例,据央视前不久报道,因为受到了污染企业的污染,某地庄稼地就不长庄稼只长草,这让农民很气愤又很无奈。应该说,现代设备是先进的,作为环境监测保护单位的环保局,不可能监测不出蓄电池企业造成的污染,然而,被国家列为重点监控的重金属污染企业,当地环保局也将其列为重点监管企业,对其检测力度和频度也远高于普通企业,但是,却就是监测不出该企业造成的污染,环保局如此“无能”,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